近年来,在不同的场合,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年过古稀,生逢盛世”。这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、国人振奋的巨大成就而言。其中,当然包括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。
参加工作半个多世纪,以亲身经历感受佐证,现在是贯彻“二为”方向、“双百”方针最好的历史时期。在是非面前,既旗帜鲜明,又实事求是,因之,在文艺界就基本形成了一个既有畅所欲言、又有原则遵循,既严肃认真、又活跃多彩的创作氛围,同仁们的心情是舒畅的、兴奋的,优秀作品亦就不断问世。
江泽民同志发表“三个代表”的讲话,特别是关于“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”的阐释,文艺界在深入学习后,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。从戏剧界来说,尽管还有许多困难,还有许多新问题,需要在深入学习“三个代表”讲话中,逐渐加深认识与理解,通过实践逐渐解决。但目前戏剧界的形势还是令人激动的。在文化部举办的建国五十周年戏剧展演中,真可谓好戏连台。仅话剧这一剧种,获得文华大奖的就有五个,其中一出反映工人生活的《父亲》,至今已演出一百八十余场。其他剧种,亦是全面丰收,可以说是:“戏剧之花,大江南北竞相争艳”。
毋庸讳言,戏剧界在深化改革中,还有许多困难,但从业人员对建设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拼搏精神,为提高自身素质孜孜以求地学习、敬业敬艺的事迹,有许多是令人十分感动的。
江苏省戏剧家协会,十年前就有远见地办起了“知名演员暑期读书班”,至今已办了十期。有的同志参加了八期。令人感动的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荀派著名京剧演员宋长荣,也和青年演员一起听课、研讨。在纪念读书班举办十期活动时,我有幸听了几位同行的发言,水平之高,令人赞叹。我对江苏剧协同志说:“你们办了一件功德无量、造就戏剧界后人的大好事。”有理由相信,这个读书班会对培养、提高戏剧队伍自身,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。
在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,二十多年来,活跃着一个宁夏话剧团。他们坚持“大篷车”送戏下乡,送戏到基层,使该地区最偏僻农村的农民,皆能经常看到话剧。他们还把课本剧送到学校。团长张志宏是中央戏剧学院六十年代毕业生,他率领全团,默默无闻,克服各种困难,过着艰苦的生活,给予戏剧界以极大启示,那就是:“不是观众不爱看话剧,是我们的工作应该怎么做。”他们今年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儿童剧调演,就是开着大篷车,从宁夏一直演到长沙,此举令全国同仁们十分感动。
素有“东柳”、“西梆”、“南昆”、“北弋”四大声腔的柳子戏,据说目前仅在山东还有一个剧团存在。这个剧种本来除山东外,在河南、河北、苏北皆有影响,但目前看皆面临失传之危险。一出《孙安动本》,我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、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曾给予很高评价,并摄制成电影。这个剧种现在虽然面临诸多困难,但尚健在的张春晋等老一辈艺术家,仍不计报酬地提携后辈,传授技艺,坚持演出,着实令人钦佩、尊敬。
在我长期居住、工作的辽宁,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、关注,舞台艺术领域不断出现优秀作品。如话剧《父亲》、《北方的湖》、《三月桃花水》、歌剧《苍原》、《苍海》舞剧《白鹿额娘》《二泉映月》、《月牙五更》,京剧《西门豹》,评剧《疙瘩屯》、《关东腊月雪》等等,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,有的还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。省委书记闻世震亲自写信,号召全省文艺界同志向《父亲》剧组学习,关注时代,关注生活,关注人民,积极热情地讴歌他们的事迹。省委、省政府召开表彰会,表彰做出突出成就的剧组。现在,全省还为迎接建党八十周年及省第五届艺术节,掀起了创作高潮。
我对于戏剧工作有以下几点建议:
(一)总的看,文化艺术界改革的步伐不算快,许多地方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、结构、设置,改变不大。对此应统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,科学地、实事求是地加快改革的步伐。
(二)我国现有中央戏剧学院、上海戏剧学院两所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,就目前全国情况看,是“供不应求”。而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,是无法适应今后工作的。建议有条件的省,应设立培养编、导、演的本科大专学校或专业系。
(三)建议适当控制攀比建设高档、豪华的艺术中心的作法。这不符合国情和经济实际,剧院剧团也使用不起。应根据不同剧种需要,不同地域实际,观众消费的水平,建设一些中小型现代化的剧场,既实用,又能吸引观众。